3月24日第三节课,由樊丽丽老师执教的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》在四(5)班教室唱响了一曲嘹亮的和平之歌。
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》这篇课文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个孩子,我们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,同时也唤起大家对和平的无比渴望。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,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?“味正而情浓”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,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悟丧父之痛,再将这一情感自然升华为对和平的渴望,是教学的重难点。伴随着音乐缓缓流淌,教师饱含激情地朗读,那份悲恸让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,也跟随着老师潜心会文地读起来。
这是篇汇聚着情感的文章,在备课时教师将语文的工具性也体现出来,如指导学生练习说排比句式,朗读时注意读出标点等,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朗读,这些阅读的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体会。课堂中,教师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也起到了激励作用,点燃了孩子智慧的火花,激发了他们的潜能。
语文课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,一节课下来总有令人遗憾之处。有时,一堂课上得轰轰烈烈,学生们似乎也很来劲。然而,上完课后给学生们留下了什么?课后的教研活动,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上好一节课,除了钻进去之外,还要成功地走出来,抓住一个切入点展开教学设计。课后,备课组分别围绕“导入、切入点、有效”这三个议题展开讨论,为这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最后,我们用这样一段话共勉:作为一个中国人,我感到很幸福,因为我是在用世界上最美丽的、表现力最丰富的文字写作;作为一名语文教师,我感到充实,因为我是在用我的生命教我的学生能拥有同样的幸福。
(文:刘子彤 图:李业桥)





|